一年创作之后记(2 / 3)

认为稔熟的事物,原来了解得并不深刻,往往浮于浅表,写来写去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比如,小说的几个女人,面目、性格、经历的特征,如何能让人记得住,成为我小说中让读者认可的“类型”,十分棘手。第三,难于写于思辨哲理之美。每逢重要的情节出现之际,需要画龙点睛的总结,我感到辞穷。小说仅仅是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不足以给人美的感受,写不到哲理和思辩的层次,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这已经不是笔力的问题,而是人生的境界了。第四,看多了得奖的长篇小说,不自觉写那些长长的句子,大大的段落,而这不符合互联网手机阅读无需长篇大论的习惯,足以“夯退”不少有兴趣的读者。

一年以来,我的写作,有时候像清澈的溪水,汩汩而流,或如鼓满的风帆,永往直前;有时候,又像干涸的泉眼,汲不出一滴泉水,此时,笔秃了,电脑上划不出几个字。我恨透了写不出来的时候,用“也”、“就”、“便”、“是”、“了”串联和堆砌出来的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可我想,再厉害的作家,也会遇到这样的时刻,写作如同纤夫于长长运河上拉纤,必然有激流险滩,不得不面对。

幸好,我坚持着小说的定位——讲述一个小县城出身的青年职业发展中的风风雨雨,一个利益各方推动他向前“争斗”而又功败垂成、恍如春梦的故事;幸好,我坚持着自己理解的语言风格,杂用家乡话中的词汇和俚语,努力让文字鲜活接地气;幸好,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诗词写成主角的一项技能,为人物增色;幸好,我切换着讲述的视角,始终留着一些悬念,符合工作和生活的逻辑,让读者保有读下去的好奇。终于,像拉纤一样,把小说之船拉到了可以停笔的港湾。

写完小说的这几日如释重负,每天处理完工作,早早上床酣睡。我也成为了有五十万字“作品”的作家啦!加上发到平台上的《学艺记》和一些诗词,在了解我的朋友之中,渐渐有一些文名。小说作家的名号,连同上述的“四证师”,和供职于乡、县、市、省、集团、片区六个层级的工作经历,以及国外的工作履历,大家谓我为活脱脱“斜杠中年”。尽管作家之称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感谢捧场的读者,同我互动,公开或私下提出中肯的建议。有个别章节,我写完上传,错别字有之,你们好意提醒修改,没有视我的马虎错误为对读者的大不敬。感谢网络上教我选定平台发表的前辈。其中有名叫“大强”的作家,着作等人,他可以靠平台点击小说的收益过活,看了“黄金三章”,便预言我不会火,但肯定了我一些文字的功底,依然鼓励我说“写完就是成功”。一来二去,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直抒胸臆的好友。感谢妻子,她尊重我的兴趣,在写小说这一年里,仍视我处于考证状态,在家里允我一如既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至今没有问我投入了不少时间,稿费几何,让我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几分纯文学的自由。

更想感谢公司,这几年让我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部审计本身,让你经历和思考很多问题,我得以将一些经历和思考融入小说,或可裨益读者。

写作真正是一种生活方式。动笔以来,我更加感到,能够安静地码字,在就业困难、急着挣快钱、大钱的人潮里,心不免宁静。我变得更加爱好和珍惜业余的一份安宁。我学会了更加有意识地选书看书,详细地笔记,从写作的角度,理解书籍作者和他所表述的内容的本质,不同于以前随遇而安的跑马观花。非常重要的是,写作让我有更好的固定的健身习惯,挥汗如雨练就体魄的银钩铁画,足以应对工作和写作的强度。

有朋友看至小说的尾声,电话或微信问我,“你写完了?可我觉得这只是第一季啊,志成(小说主角)上位没有?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