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三万殖民部队气喘吁吁地从低海拔地区爬上来,由于推进速度过快,有些氧气不足。这时,贺北瞅准时机,果断发动了主动进攻,采取“趁你病,要你命”的策略。镰锤社沿着高地一路猛攻,导致三万英国殖民部队陷入了巨大的溃败。
随后,在各个山口发动了数次战役,印度东部的英军部署被全部打乱。到了十月份,红军势如破竹,一路逼近新德里。苏星云可不像原时空的领导人那样有羞耻之心,而且这个时代的欧美人也没有对残暴下定义。在得到确认后,中国红军使用口径100毫米的迫击炮对新德里发射了一千发白磷弹,引发大火。随后,英国驻守在新德里的部队自行溃败。
这时,英国急了。一方面,印度表示将继续战斗,扞卫大英帝国在印度上的皇冠决心;另一方面,命令舰队强攻青岛要塞。青岛要塞在海量的钢筋混凝土堆积下已经变得坚不可摧。舰炮对高地的仰射毫无效果,反而被大口径要塞炮击沉了两座巡洋舰。
英国舰队指挥官立刻下令撤退,他明白跟要塞对拼简直是傻子的行为。于是,舰队指挥官下令封锁镰锤社的入海口。至于登陆作战,自从中国红军一路推到新德里,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人敢小看中国陆军了。尽管英国人还不知道苏星云已经下令部队撤退。
不得不说,印度确实是英国的软肋。英国或许能在世界任何地方妥协,但一旦触及印度,英国已经准备从欧洲派遣主力舰到亚洲了。战争发展到如今,英国已经将目光投向亚洲,以保卫印度为目标,准备打一场举国之战。当英国在南印度聚集十万兵力,准备一路向北推进时,红军却已经撤回到了青藏高原的高地。英国随后收复的,只是一片被纵火后的新德里。至于青藏高原的高地,英国现在已经没有胆量再尝试攀登了。
然而,英国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庞大的兵力在印度东北集结,海军则在山东附近待命,一时间,大英帝国在远东集结的力量达到了空前规模。原本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也因此事件被迫推迟。
就在大英帝国集中力量于东方之际,德国的威廉二世却感到欣喜若狂。1904年,英国在派遣主力舰前往东方的同时,与法国签订了三国协约。该协约中对摩洛哥进行了划分,侵害了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于是,1904年12月,摩洛哥危机爆发。与历史不同的是,这一回德国人的外交表现得强硬许多。
面对欧洲家门口的失火,英国现在在亚洲既不敢轻易进攻西藏,也打不起青岛的主意。同时发现镰锤社对印度并无太大兴趣,于是决定尽快解决这次亚洲冲突。
中英谈判在马鞍山举行,此时的英国公使已经换成了中国通朱尔典。亚洲战争爆发后,新德里被毁,五万英国殖民部队丢盔弃甲,溃逃而去。追究责任势在必行,原来的英国驻中国公使因此被召回述职,由朱尔典接手这一棘手任务。现在的朱尔典实在是不太愿意过来。
在北京,他虽享有太上皇般的地位,但他深知自己这个太上皇其实是坐在火山口上——那座火山,就是南部的镰锤社。想想看,这次战争的起因不过是印度的殖民官员无视镰锤社这座火山,贸然发动对西藏的进攻,结果为了西藏那个贫瘠之地,印度诸多原本舒舒服服的英国高官纷纷落马。
朱尔典面对高云,组织起措辞,试探性地说道:“这次西藏冲突确实令人不快。尽管我们是敌对方,但我不得不承认,贵国的军队表现非常出色。然而,这场战争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对我们双方都不利,不是吗?”
高云明白英国人已不愿在亚洲继续投入。此刻,讹诈显然无济于事,英国人的底线无疑是印度。虽然他们不想继续消耗,但为了保住印度,他们宁愿耗下去。于是,高云回应道:“贵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这是公认的事实。与贵国开战,我们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