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去卖。
金兰公司有一种灵活的金兰机制,孙岳峰把它概括为12个字:谁卖谁得,谁损谁包,谁丢谁赔。用经济学语言来说,这就是金兰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金兰公司把企业的利润分解到商品件数上,把员工的个人收入与销售额挂起钩来,谁卖得多谁就分得多,这对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自然是一种激励。
‘谁损谁包,谁丢谁赔’,这又是对员工的严格约束。
员工工作不负责任,发生商品损坏和丢失,完全由员工自己负责。
金兰公司的这种分配机制,使员工的个人所得人人心中有数,月底开支,不用算账,自己就很清楚。
企业实行全员雇佣制,干部每年选一次,行的继续干,不行的就撤下来。在金兰公司,干部不存在铁交椅。
正是在这种较先进的机制下,顾客在所有的金兰员工眼中才真正成为上帝。笑脸迎送,周到服务,不需要挂在墙上的服务公约和意见簿来约束和保证,更不需要设监督信箱与举报电话。
在金兰的所有连锁店,服务态度被看作是一种投资。不管顾客购物与否,店员总是耐心地介绍商品的性能、质量、品种、特点、产地及怎样维护,给顾客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即使不买东西也忘不了金兰。
顾客满意就是效益,这是金兰人信奉的格言,也是金兰人实践的准则,它已深深根植于金兰员工的心中。
正是这一条,给金兰公司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兰公司不仅有灵活的运行机制,还有一整套标准化的经营规范。金兰公司规定:带响的出声,带亮的现亮,能转的转起来,该热地热起来。
具体来说,电视机要显影,音响要出声,电冰箱要制冷,洗衣机要转起来。顾客买之前,先实际操作,自己学会调试,员工卖什么就要教会顾客用什么。
商品总是摆在最显眼、最顺手的地方,任顾客挑选。大件商品试看、试听、试用,延长保修期。这与国营商场里那些冷面孔旁摆一个‘请勿动手,损坏赔偿’牌子的经营方式,简直是云泥之别。
你1994年前去过金兰吗?我说的,你有感受过吗?”
徐露点点头,“去过,没有你说的这么好,不过也不差,比逛其他商场舒服。”
“你的评价我不予采纳,记得我们是在哪里认识的吗?一个柜员敢给我这个上帝甩脸子看。”南易揶揄道。
“嘁,问东问西,一路问,你摆明了只看不买,对你那么客气干吗?”
“呵,那次不买,不代表我下次不买,给我这个上帝留下好印象,也许就能留住一笔大生意。小丫头片子,为了打你的脸,我们下午就去你老东家那里大采购。”
“真去啊?”
“嗯,买点吃喝零食什么的。”南易摆了摆手,继续说道:“为了切实保证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及一整套经营方式能贯彻到企业员工中去,孙岳峰对下属的136个企业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垂直管理方式。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集中管理、分散承包经营。
金兰公司总部下设十几个部门,共有100多名管理人员,通过几十部电话遥控。每天上午10点钟以前,孙岳峰的总部办公室必须拿到头一天的营业额报表,然后根据情况对下属各店下达指令。
总部统管各店的资金,统一进货,再分散到各个连锁店去销售。连锁店的经理和财务人员一律由孙岳峰任命委派,整个金兰公司的人权、物权、财权统统掌握在孙岳峰手里。
孙岳峰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私营企业老板就应该独揽大权。
金兰公司扩张的速度太快,从管理人员到下面的店员,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孙岳峰也发现这一点,于是他就着手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