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姜维(1 / 2)

三国骑砍 中更 2458 字 2022-01-21

江都,左中郎将衙署。

姜维收到表兄杨先发来的书信,厚厚的一叠,里面有三封他母亲分次发出的书信,因中转原因积压在一起,由杨先一并转发。

相隔三千里与母亲保持书信联系……这在乱世中是一件奢靡的事情。

乱世中的书信,全靠往返的乡党携带,各方势力只能维持公文的传递,对于私信家书之类的传递工作,则缺乏转运的必要。

一连三封家书被中转积压,肯定是家里有事情。

如他所料,第一封信是讲的是过去一段时间里天水发生的许多与自家有关的事情,比如丈量田亩,授田、拨发两户汉僮到家中听用,协助打理家中田亩。

姜维家中也有部曲,寥寥十几户而已;但汇合其他姜家分支的力量,举族凑出千余武装也非难事,再加上姻亲、世交的盟友武装,自然是多多益善。

所以豪强抱团、动员后,就能有一笔可观的兵力;在平时,就是普通聚族而居的寒门小地主,单独一家有十户部曲,就可以自豪的宣称自己是豪强一份子。

豪强武装素来都是一个联合性质的武装,是有首领,与诸胡部族性质类似。

按照北府的税制,姜维家中的部曲是要缴纳正常的口赋,也在服役征发范围内。但拨发的两户汉僮不需要征发口赋,也不需要为地方官府服役……为姜维家里帮工、做事,就是服役。

这种汉僮普遍是立有功勋的诸胡家庭,已经有了姓氏、名字,现在分配给姜维家中做帮佣,就是一个向汉人过渡的过程。

这个过程里,他们的官方身份是白身,完成工作期限,他们将取得汉籍,享受汉人的待遇。

凡是家里有担任官吏的,都会根据优先度不同,得到符合品级的白身汉僮。

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教授白身汉僮基本的文化,加速他们融合、归化、

作为立有功勋的白身汉僮,他们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竞争时期,自然会积极学习汉家风气,努力从服饰、行举、口语习惯等等方面与过去做一个彻底的分割。

正常的汉人或许会随意穿戴胡人服饰跟着跳舞什么的,这类身份发生跃迁的人,会很忌讳这类涉及文化的东西。

姜维母亲第一封信里讲的就是家里两户白身汉僮的各种事情,分配两户白身,是因为姜维官拜正七品左中郎。

就郎官体系来说,姜维晋升的速度太快了……

郎官有正八品虎贲郎、羽林郎、左郎中、右郎中,五官郎中;再高是从七品的虎贲中郎、羽林中郎、左侍郎、右侍郎、五官侍郎;最高的正七品的虎贲左右仆射、羽林左右监丞、左中郎、右中郎,五官中郎。

还有从六品的虎贲左右陛长、羽林左右监,正六品的议郎。

五品为边郡长史、郡尉、校尉、都尉;四品是郡守、国相、中郎将、杂号将军;三品是州三司佐贰官、名号将军;二品是三司正官、重号将军、九卿;一品则是三公、重号大将军、大司马。

虽有品级之别,可具体职务的俸禄还是跟汉制一样。

说个小知识,明朝县令的俸禄折算粮食后,跟两汉县令、县长的粮食俸禄持平。

姜维半年时间晋升为左中郎,在非战争时期是飞升,可比起战争时期升官的那些人来说,也不算扎眼。

地方举荐的孝廉要经过考核,考核成绩优秀的,进行擢升任用,姜维跨过左郎中这一级,直接任命为左侍郎。半年时间升一级为左中郎,在天子脚下也算不得多大的事情。

偌大的都城内外,品级比姜维高的太多了。

只是以左中郎外放,起步就是大县、名县的县令,而非偏远小县的县长,或县尉之类。

从目前汉室朝廷设计的晋升体系里,与田信同龄的姜维已经站在了起飞的风口。

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