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日常的用具,那都是贵的不得了。
怎么办呢?
就是尽可能的把家里的一切都带上呗。
1床6斤重量的棉被,两套旧棉衣服,1套毛线衫,一条毛线裤,还有两双袜子。
夏装就是2套单薄的衣服。
在冬天的时候就当成内衣穿。
李璞的老家没有编草席的,只有编竹篾的。
本来打算带一卷竹篾席子去学校。
最后被李璞再三劝说,母亲蒋文英才放弃。
没办法,竹篾席子尺寸太大了。
搞不好火车都挤不上去。
因为是夏天的衣服,内侧还有一个袋子。
衣服套在身上,怎么感觉都不爽。
但里头封着600块钱,是李璞的全部身家。
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点不能露出来,谁也不能告诉他。”
“就算是你堂哥问起,也是一样”
“到了学校,直接交给老师,知道吗?”
在农村人眼中,老师和警察,大概是公正可信度最高的两类人。
李璞:“明白,明白。”
“弄个防水纸包一下吧,小心潮了。”
出发前的一天晚上,行李塞得是满满当当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后,第二天还要准备食物和水。
城里的物价贵,所以农村人的想法就是,尽可能的带上更多的吃的。
能节约一笔是一笔。
李璞身上挂着一个母亲自制的棉布背包。
里头装着大约5斤重的红薯条作为主食,一个老式的民兵水壶。
4包福满多方便面,一小罐饼干。
洗漱用品:搪瓷杯、牙刷、牙膏一类的。
主打一个狡兔三窟,金藏多地。
还有一个小型,挂着前胸口。
背包里,还有叠放在最关键的入学身份信息文件。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还有一部分带去没啥软用的书本,空白作业本。
此外零钱也是分开装。
2个背包里塞一点,裤兜里塞一点。
早上,吃完玉米糊糊后,村里响起了“棒棒棒...”的拖拉机声音。
单杠拖拉机,时代的王者。
这也算全村最早的有车一族了。
有拖拉机的家庭,基本上生活水平都是顶尖的存在(相对应一般村民)。
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人对技校和大专不排斥的原因。
反而认为学习一门技术,是顶好的。
“小玉,好了没有?”
喊话的是李成功,也就是李璞的堂哥。
他也是去年去飞行学院读书的。
李建军夫妇对读大学和读大专没有概念。
能参考的就是亲戚里最有出息的李成功。
人家说飞行学院好,那一定是好。
对此,李璞只能撇撇嘴。
学院比得过大学吗?
这是杂牌军和正规军的对比。
虽然不能说绝对,但大部分挂着学院的名字,教学资历其实是蛮差的。
李璞:“来了、来了。”
李璞麻溜的把行李放在拖拉机的车斗上。
上面有不少的泥沙,这显然是最近拉过石头的。
没办法,拍了拍灰尘,最后一屁股坐在拖拉机车斗两侧,顺带用手扶着。
副驾驶坐着一个暗黄色,且逗逗较多的小哥。
这就是李成功。
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成功人士。
至于上来的村民,看一眼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