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道德困境(2 / 3)

为了摆在林宇辰和团队面前最为艰巨的命题。

会议室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够切割。团队成员面对这份即将制定的行为准则,如临深渊。林宇辰将一份厚厚的草案缓缓铺开,这份文件代表的不仅仅是规则,更是能力者与普通社会之间脆弱的平衡契约。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经得起伦理和实践双重考验的准则。"林宇辰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与会者,"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件,而是我们未来生存的基础。"

讨论从道德伦理的最基本原则开始。经过连续多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团队逐渐勾勒出行为准则的核心框架:

第一,最小侵入原则。任何能力者的干预都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超出解决当前紧急问题的边界。陈昊特别强调,"干预不等于控制,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而非改变。"

第二,知情同意机制。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力者必须尽可能获得被干预者的知情同意。苏婉晴提出了一个更为细致的方案:如果无法获得直接同意,则需要详细记录干预的完整过程和具体理由,并接受内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继续阅读

第三,紧急救援豁免条款。在生命直接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能力者可以不受上述原则限制。但事后必须向伦理委员会提交详细报告,接受严格审查。

王阳设计了一个多维度的干预评估模型。评估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

干预的紧急程度

不干预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

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干预者的意愿和心理状态

干预的可逆性

"评估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王阳解释道,"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评估过程。"

李明分享了自己的实际经验。他曾经帮助一位濒临自杀的年轻人走出心理阴霾,但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克制。"能力不应该成为侵犯他人的工具,而应该是帮助他人的桥梁。"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论更为复杂。张明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为之侧目的案例:如果一位预知能力者提前知道一场可能造成大规

张明提出的案例,瞬间点燃了会议室内潜藏已久的火药味。这个假设性场景直指能力者行为准则最为脆弱的神经:当能力者预知严重的社会性灾难时,是否有义务、是否有权力干预?

苏婉晴率先打破沉默:"如果预知一场恐怖袭击,而我们选择保持沉默,那么我们是否就是共谋?"她的声音虽轻,但字字如钉,刺痛了每个人的神经。

陈昊则持不同观点:"预知不等于确定。我们不能基于'可能'就剥夺公民的基本自由和隐私权。谁能保证我们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

林宇辰陷入深思。他意识到,他们正在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准则,更是关乎人性底线的伦理抉择。能力者拥有超越常人的认知和洞察力,但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拯救,也可能摧毁。

最终,团队针对这类极端情况,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应急机制:

预知重大灾难风险时,必须先通过内部伦理委员会进行严格评估

评估过程需要至少三位不同能力领域的专家参与

干预方案必须是最小侵入且可逆的

任何干预都需要详细记录,并接受未来的追溯性审查

"我们不能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上帝',"王阳总结道,"但我们也不能视若无睹。关键在于如何在底线和良知之间找到平衡。"

讨论持续到深夜,每个人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行为准则,将成为能力者群体与普通社会之间脆弱而又坚韧的契约。

随着讨论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