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九脊重檐顶。
瑞莲阁公园初建于民国14年(1925年),邑人、临榆县参事会参事孙国钧倡议集资兴办。1999年修复。分4个水域,有垂柳轩、醉荷轩、曲院风荷、游船码头等4个亭榭。
兵部分司署山海关为军事重镇,战略要地,宣德九年1434年,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瓮城是长城建筑中最珍贵的城,虽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敌人侵扰,可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制敌于“瓮中之鳖”;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体现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山海关乃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之中心处,距秦皇岛市区一十五公里也。早在己巳之岁(1979 年),已成全国首批对游人开放之四大景区其一。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为明万里长城三大名关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赐之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代表地其一——山海关也。
山海关之名起于明代。明初,为御北元残余之扰,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春正月,大将军徐达于古迁民镇筑城、建关、设卫,控扼要险,名之曰山海关,隶属于后军都督府北平都司所辖。
明朝肇建之初,元朝余孽频遣军南侵,图复昔日所失之江山。对其势,明廷数遣大军伐元之际,亦命戍边大臣整饬北方边备。洪武十四年(1381 年),镇守北平之大将军徐达奉诏遣燕山等卫屯戍官兵一万五千一百名,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处关隘,筑长城以御自北方而来之蒙古骑兵。是岁九月,又于朝廷之准下设隶属于中央军事系统之卫所“山海卫”。洪武十五年(1382 年),于原元代迁民镇地,新筑之山海关关城完工落成。山海关建关,尽显创建者之科学眼光及高瞻远瞩,终明一世,山海关固若金汤,发挥了东北方国家门户之重要作用。
明代中叶,世居东北之女真族崛起,辽东之势愈恶,山海关遂成卫护明王朝京师之门户,乃关乎明王朝与女真族命运兴衰之要塞。明代后期,随后金势力之步步西进,明王朝动全国之力“竭尽四海之物力以奉榆关”。然朝廷腐败,权臣谗害,袁崇焕下狱磔死,孙承宗罢官,洪承畴、祖大寿相继降清。
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正式宣立国号,改西安为西京,号“大顺”,年号“永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之农民军于群众之欢呼声中由德胜门浩浩荡荡入北京城,崇祯帝缢于煤山,统治中国 276 年之大明王朝遂告终结。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大顺、大清三股军事力量于山海关石河演一场改写中国历史之“甲申之战”。闯王李自成不抵明清联军,于山海关惨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史称清王朝“定鼎中原,实石河即山海关一战”。
甲申岁,石河之战起。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烽火遍野,硝烟滚滚,大顺军主力与吴三桂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双方兵士如潮水般涌向对方,喊杀声、金铁交鸣声在战场上激荡回响,仿佛要冲破云霄,震撼天地。
继续阅读!
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站在城楼上,遥望着远方激烈的战斗,心中焦虑万分。他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忧虑。大顺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士兵们勇猛无畏,奋力冲杀。吴三桂深知形势已经越发危急,若不采取行动,后果不堪设想。他转身带领着部将,与佘一元、吕鸣章、曹时敏、程印古、冯祥聘这五位乡绅一同出了山海关城。
此时,战场上杀声四起,尘土飞扬。箭矢如雨点般交错飞舞,刀枪闪烁着寒光,每一次的撞击都伴随着清脆的声响。士兵们的喊杀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