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年龄相仿的穷孩子相邀结伴,到码头边捡煤核。那时,不少洋船在岸边倾倒煤渣,换水添煤。锅炉里未燃尽的煤核,成为穷孩子们拾取的目标。
煤渣堆积如山,两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在江边观看风景。
"洋人的生意越做越大,黄埔江快装不下洋货了。"
"水上坐不下,搬上岸呗。"
他俩高谈阔论,引起方小红的注意,她闷声不语,在他俩身后捡煤核。
"洋人在租界大兴商业,马路愈修愈多,经之处,皆成闹市,上海一天比一天热闹了。"
"马路两旁,地价猛涨,不知有多少穷小子,一夜之间因地暴富。"
"老兄如有积蓄,赶快买地,待价而沽吧。"
他们的话,方小红半懂不懂,但她立刻想到自家那不长庄稼的水洼地。
"要是马路也修到我们家,那就好了。"方小红想,把全部希望都寄在修马路。
孙友带来的消息,正是她所盼望。
"山东路刚好经过你们家,应该早作打算。"
孙友提醒道。
方小红面有难色:"不知道卖地的规矩怎么办?"
孙友耐着性子,告诉她一些基本常识。
上海卖地有两种方式,一种借官家名义,公差出面晓喻地主们,官府需征用土地,以每亩多少银价,付给地主,限期搬家腾地。若有地主不愿意卖,却无权无势,没人帮助说话,官府则派兵用武力驱赶,实为强买。一是借洋人势力,地主先找一位洋商,佯作成交,付给代理银,和洋商谈妥地价,写一张租约,交领事馆签发一张代管产业,地主随时可以自由处置的凭证,名叫"权柄单",受到洋人法律保护。地主持有权柄单,照样可以待价而沽,转让他人,称为"小过户"。如果交易做成,地产租给洋人,一次付清全部银钱,仍由领事馆收回"权柄单",从此不得反悔,叫做"大过户"。
方小红立刻悟到,说:"最好采用'小过户',拿到洋人签的'权柄单'。"
"为什么不一次拿到白花花的现银呢!"孙友有意问她。
"我们的地产,是大马路必经之地,地价肯定不会定死,拿到权柄单后,我偏不卖,让官莫奈何、洋人急死。"
"妙、妙极了!"孙友由衷地叫道,庆幸自己没看错人。以目前情势而言,方小红的想法最合情理,回旋余地大,可坐等地价涨到顶点再出手。
于是孙友同方小红议定,用"小过户"方式做卖地的准备。
上海专门有经营地产的洋商,称为"挂号洋商",靠英国法律为后盾,替小地主和散户办理"小过户"手续,从中收取手续银子,价格便宜。不少中国百姓为防止官府强买田地,纷纷转而寻求洋人法律保护,亦不得已之法。故而英租界内,十有八九的土地从英国法律意义上而言,已属"永久租让"。朝廷对租界"只租不割"的初衷早已走了样。
过不几天,孙友将一张权柄单交到方小红手中,上面除了洋文,还有方小红的名字,并要她按上手印方能有效。为让方小红放心,孙友还特地请来一位"通司",给方小红翻译权柄单上的洋文意思。
方小红母女见孙友想得如此周到,都很欢喜。
英国人的征地工作果然很快展开。
由于方家田地正处在山东路延伸正中心,买主自然是英国官方,即工部局具体处理。工部局官员办事,比商贾痛快多了,横竖是公家出钱买地,不必计较,情所,非买方家地不可。故出价较高,先提议每亩五百两银子,二十亩薄地,计一万两。这个价,租界外的农田没法比,连马路边的地主亦为之咋舌,羡慕不已。
方母见一片水洼地竟能卖这么大笔巨银,喜得合不拢嘴,催促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