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瑜薇,国泰村的李瑜薇,李再兴的女儿李瑜薇! 她怎么也来参加蓝鸥的活动呢,身边的老者是谁呢? 听到话音的鲍科长回头看了一下,没有表示什么;感到出乎意料的我赶紧回头快走几步走到李瑜薇身边,向她问好,同时很惊奇的问道: “哎呀呀,你也来了!?” 她主动伸出右手,我赶紧也伸出手与她握手。 她笑着说: “真想不到,这么快我们就见面了。” “是啊,左厂长说是要搞一个活动让我们来参加,这不就过来了嘛。” 她的身边站着一位老者,看起来也就有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的样子,有六十岁左右,长的胖乎乎的,脸有点黑黝黝的样子,穿着一件黄色的短袖真丝上衣,黑色长裤,脚穿一双布鞋。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的额头,上面的皱纹就像刀刻的一样,深深的印痕与略显黑色的肤色相结合,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老人。 看我的目光盯向老者,瑜薇微微一笑,向我介绍说: “这是家父李再兴,今天下午他是受到左厂长邀请接过来的。” 真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於陵股份制创始人是这么一个平凡样子的老头。 他既不高大也不魁梧,满脸笑容,丝毫看不出在当初屡经责难的感觉,倒像是一位世外高人一般的恬淡安舒。 我赶紧走到李再兴面前,伸出手与他握手,鲍科长他们也都快步走过来,与他握手寒暄起来。 面对我们的热情,李再兴赶紧客气的说“好好好”,一一握手,然后互通姓名。 鲍科长耳语我: “李再兴是干嘛的?” 我轻轻说: “他是国泰村的老领导,於陵股份制的创始人。” 老鲍对我说: “奥,他就是今晚左厂长请的那位朋友啊,还於陵搞经济的老行家呢,原来是国泰村的啊。” 老人没有顾及我们的耳语,而是向前走了几步,指着我们正在七嘴八舌端详的那座三层小楼,笑着对我们说: “对这个小楼,我可是很有发言权的,当年,我哥哥就在这里工作,我跟在我哥哥后面不止一次的到这里玩呢。” “奥,”看来我们猜测的百年历史老建筑没有错,我们对这个独特风格的小楼的疑惑,马上就要有答案了。 “好啊,请老前辈说说,我们都在这里胡乱猜呢,”鲍科长说。 看着还站在门口的锅炉工,问道: “小伙子 ,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能和我们说说吗?” 面对李老的询问,刚才还坚决履行职责拒绝我们进入的小伙子有点腼腆了,说: “我才进厂不到三年,真的不清楚。老人家说说看吧,我也学点知识。”他一边说,一边走到楼门口两侧的芙蓉树旁,在树上擦了擦手上的灰尘。 李老他指着小楼的门口,对我们说: “这开始是於陵的第一批现代化制丝厂的库房,主要是储存刚收上来的蚕茧。” “你看四周边这么多窗户,其实是通风用的,就是保证蚕茧的品质不发生变化。” 鲍科长好像听出来了疑惑,问: “我到市行开会的时候,他们说的不大一样呢。他们说,几百年来的於陵,都是一座手工业作坊城市,在现代化冲击面前才开始没落的啊。” 这个说法,我在大学里也是听到的,那就是说: 於陵非府衙所在,非县制所在,即所谓“非府非县”,因此没有经济发达的基础,就是一个手工业作聚集地,坊与手工业产品的流散地,所以,虽然税收占了东华省的二分之一,但也阻挡不住解放后工业化的冲击,只有走向没落。 李老哈哈笑了起来,对这个观点一点也没有陌生或者意外的感觉,他点了点头,继续笑着说: “这种为某些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