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也认为:"赵武时期是赵氏家族韬光养晦的时期。"正是如此。而赵武的韬光养晦也使得赵氏最终又傲然屹立于晋国,并再次成为与其余五大卿族平起平坐、甚至有超越。
史料记载《左传》上并无屠岸贾其人,造就赵孤的元凶是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
《左传》与《史记·赵世家》的不同点:赵朔、赵婴没有被杀。赵庄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没有赵氏孤儿最核心的关于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的故事。《史记·赵世家》是根据战国时期赵国的史料写成,古今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史料不真实,是赵国君王避讳祖先的污点,《左传》的记载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
一个旁证是赵同、赵括在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3年之间都有活动的记载,所以他们应该死于公元前583年,即《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武复仇之年。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41年、赵氏孤儿。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女,晋景公的姐姐,史称赵庄姬《史记·赵世家》记载为晋成公之姐,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世人尊称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
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
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妹妹的,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
继续阅读!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
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悼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
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
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
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