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顺便还用满意地眼神看着朱棣,冲他鼓励般点头。 光幕上说的圣人,让朱棣也不由自豪起来,拍了拍离得最近的宁王朱权,“好啊,出了个大圣人好啊!” 宁王朱权秒懂他的意思,也真诚地附和着说话。 随着评论增多,朱元璋脸色不变还是带着笑问朱棣,“希望你的子孙后辈重用了这位圣人。” 周王朱橚不知道想到什么,举手回答:“可是圣人不都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吗?” “哦,是么。”朱元璋扫过朱棣,不再言语。 朱棣:“……” 我的好弟弟,你本可以不说话。 …… 明 正德三年 朱厚照抓了抓衣袖,像是在问身边人又像是自言自语,“圣人啊,古来能成圣者几人?” “朱厚熜什么意思?朕怎么可能不重用他?” “明明这么有才能!在军事上也很有建树嘛,这人一看就和朕的眼缘。” 朱厚照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光幕上,希望后部分的视频能为他解惑。 在贵州做龙场驿驿丞的王守仁倒是处变不惊,这一路走来他一边讲学一边观察底层民生,已有不少收获。 再加上之前视频上也有不少晚明的人向自己表达仰慕之情,王守仁对现在光幕评论中的讨论不是很在乎了。 “这便是我悟出的道吗?” …… 王阳明, 本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是明代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幼时好玩乐。 11岁随父亲王华搬到京城居住,经常逃私塾课,喜欢玩打仗的游戏,自己则是扮演居中调度的将军。 父亲王华让他读书争取考取功名,但王守仁对以考取功名为终极目的而读书心生质疑。 12岁的王守仁有了自己毕生的志向。 课堂上,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他并不认同老师和父亲一样的答案。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做圣人在王守仁心中刻上浓烈的一个印记,并终生未忘。 14岁学习弓马之术,因在梦中梦见伏波庙,醒后作诗非常崇拜马伏波将军。 那时候的王守仁已经比其他儒生多了一种行动力。 15岁的王守仁不惧风险,亲自去居庸关一带游历考察,对山川形势和民风民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回家后屡次为边关事上书朝廷,要为边关防御献计策,但被父亲制止,就此作罢。 此后少年时期的王守仁浸淫于儒学经典,学习朱子的理学着作。 朱子在明代对青年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经历格竹失败后,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产生出些许隔膜和怀疑,并转而继续探寻其他可以致知的路径。 思考:能不能在朱熹之外寻求一条通向圣人之道的道路。
第345章 古代的最后一个圣人?(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