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中,旗帜纷飞,色彩斑斓,各式各样的图腾与徽记在风中猎猎作响,齐国北境军的战旗赫然映入战场上三支军队将校军卒的眼中。
正在厮杀的齐军将士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士兵们见状,士气大振,高呼“援军到了!反击!反击!反击!”
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仿佛要将心中的绝望一扫而空。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赵军与汉军的将领们不得不迅速做出决策。薛平之面容凝重,眼神中满是不甘,但其深知此时硬拼只会让部队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哼!郭都!今日放你一马,日后定然斩你!”薛平之怒吼一声,声音中满是对形势的无奈气愤,“传令!撤军!勿要纠缠!”
鸣金声响起,汉军各部开始结阵后撤,相互掩护、保持阵型不乱,以防被敌军趁机突袭。
……
而赵军大将李牧离,这位久经沙场的淮水寒枪、当世名将,亦是满脸愤慨,长叹一声,那声叹息中蕴含了太多的无奈与不甘。“唉,再多半个时辰,定然歼灭郭都此人!”
但其也深知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唯有保持冷静、不贪功,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果断下令赵军同样缩小战阵,以严密的组织纪律,缓缓后撤,力求在撤退过程中减少损失,保留实力。
两支原本处于攻势的军队,在齐军援军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了战略性的撤退。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与血腥味,战场上留下了无数英勇将士的鲜血。随着双方的撤退,战场的中心逐渐归于平静,但那份紧张的气氛,却久久未能散去。
在赵军与汉军不甘心地撤离战场,卷起滚滚烟尘远去之后,被围杀许久的郭都、蒙卿两部齐军将士,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他们,眼中闪烁着复仇的火焰,纷纷请战,声音激昂,誓要趁胜追击,反击汉军,一雪前耻。
“呼,将军,既然援军马上就到,咱们追上去打汉军吧!”
“苏校尉说的对,咱们兵马占尽优势,带弟兄们上前出出气也好啊!”
众军卒纷纷高呼出兵反击,战意十足,全然不顾身躯疲惫。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蒙卿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只见他轻轻抬手,示意众将士安静下来,那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深知,虽然此刻士气高涨,但盲目追击只会让将士们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于是,蒙卿高声大喝:“传本将令!各部不得喧哗,必须保持冷静与秩序,赶紧向东撤军,与东侧山林的援军合兵一处,任何人不得私自引军反击。违者!军法从事!”
众将士闻言有所诧异,纷纷看向郭都,郭都见众将士看向自己,无奈表示道:“此战若无蒙卿搭救,早已是全军覆没,所有人都要听蒙卿大夫的,全军撤退,不可耽搁!”
“全军听令,即刻撤退!”
蒙卿的声音再次响起,他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解与疑惑,众将士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还是迅速行动起来,按照蒙卿的命令,有序地撤退。
于是,在两位将领的共同指挥下,齐军将士们迅速而有序地撤离了战场,向着东方进发,与赶来支援的援军汇合。
齐军众人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终于抵达了东侧山林边缘。山林间,风带着几分寒意。当他们抬头望向那郁郁葱葱的山林深处,只见漫山遍野的齐军战旗随风飘扬,旗帜虽多,却显得有些稀疏,众人上前细看之下,不过三百余骑卒与数百步卒,与先前所想象的“大股援军”相去甚远。
一时间,众将士面面相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有人惊愕,有人疑惑,更有人开始低声议论。
“这……这就是我们的援军?”一名年轻士兵瞪大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