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英甲的末路(2 / 3)

都有大金主不一样,从1989年开始,英格兰足球俱乐部开始了激进式的商业化开拓,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上市。热刺、红魔、阿森纳等球队先后运作股票上市,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得到了巨额资金支持。球队一方面可以投入巨资改造球场,一方面则能够引进球星,增加球队的实力和吸引力。英格兰足球在资金支持方面逐渐显出优势,一些非英格兰的球星开始加盟,坎通纳、坎切尔斯基、舒梅切尔等陆续来到,有效地帮助球队提高水平。随着欧洲禁赛期满,红魔等球队得以参加欧洲比赛,夺得了欧洲优胜者杯和欧洲超级杯冠军,再次显示了英格兰球队的实力。

对于英格兰甲级联赛来说,他们更关注联赛整体水平和运营方面的进步。针对意甲联赛的竞技水平和经营模式,英格兰各大俱乐部还是充满野心要进行挑战的。但从1990到92年,英格兰俱乐部并没有能够在竞技上压过对手,如何稳定增加俱乐部收入成为了各大豪门需要面对的挑战。因为上市融资只有一次性的效果,球队还是需要持续地增加日常运营的收入,才能冲击最好的联赛。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英甲球队的运营也到了一个瓶颈,随着球场坐席座位的改造,门票收入不增反减;球场扩建需要投入大笔金钱,这也成为新的负担;而赞助和转播费收入则因为属于联赛委员会管理,增长非常缓慢,特别是对于各个豪门来说更是如此。

俱乐部老板们忧心忡忡,他们开始认为政府僵化管理导致球迷逐渐减少,过多限制令人无奈。联赛比赛的内容和观赛体验,俱乐部的市场运作,都受到各种限制。希尔斯堡惨案之后,英国政府要求俱乐部必须改造球场,将全部站位改成坐席,要求在比赛日加大保安力量。这些措施使得俱乐部看球观众减少,意味着比赛日收入减少;而改造安保设施和增加安保服务,则令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备受瞩目的赞助和转播费收入,尽管成为了中小型俱乐部的救命稻草,但却不足以使得豪门球队迅速发展。

英甲球队收入增长缓慢,即使豪门球队也因此受到损害。

英甲联赛的几家大俱乐部决定推动改革。他们从联赛组织形式入手,希望真正掌握自主权和运营权,减少英足总的管理和对利润的分薄。

长期以来,英格兰足球事务由英国政府下属的足总管理,联赛则由足总下设的联赛委员会管理。发展到90年代初,英足总联赛委员会管理着四级职业联赛,机构变得庞大而效率低下,缺乏进取心。英足总负责国家队运作,以及球员注册、教练资格、足球比赛规则制订修订和解释、裁判选用监督、违规处罚以及仲裁等大量业务,而联赛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四个级别的联赛,逐渐变成了庞然大物。联赛委员会负责包括赛程安排、联赛收入利益分配、联赛裁判委派、联赛商业运营等等重量级的业务,抓住了俱乐部的财富之源。他们每年从联赛收入中抽足比例来供委员会各个机构人员使用,机构和人员更趋向于公务员体制,并没有将联赛进一步商业化的打算,没有任何动力改革。

联赛委员会对四级联赛的商业运营不思进取,自然不受俱乐部的欢迎。联赛委员会里的人员基本上都来自政府,他们没有商业冲动,更谈不上如何增加收入减少耗费了。当时英格兰四级联赛92个球队大小不一,门票归各自所有,但最核心的联赛赞助、转播收入这些因为长期约定俗成的规则,联赛委员会只负责抽取比例的经费使用,而忽视总收入的增加。最离谱的是四级联赛中92个俱乐部对收入贡献不一,球迷数量悬殊,却在联赛委员会的管理下实行极为落后和原始的收入平均分配。

没错,就是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当电视没有广泛进入球迷家庭之前,一开始联赛赞助和转播收入很小,各家俱乐部主要靠自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