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重围里数量少得多的宋军。甚至三川口战役里,刘平率领的万余宋军,原本已经将元昊的主力部队击退,兴高采烈的宋军,都打算打完仗发赏钱了,却不料贪生怕死的宋军监军黄德和突然跑路,闹的不明真相的宋军大乱,这才叫西夏捡了便宜。
对付宋仁宗年间,当时装备水平严重退化,以宰相张方平说法,军队武器近八成不合格,士兵训练荒废的宋军。西夏尚且如此吃力。
王安石变法后,满血复活的宋军,战斗力方面,更常对西夏形成绝对优势。宋神宗五路伐夏时期,宋军几乎打赢了对西夏的所有野战。特别是在灵州外围野战里,赌上举国精锐的西夏,依然被刘昌祚的宋军杀得尸横遍野。
在宋哲宗年间的平夏城战役里,西夏梁太后的数十万精锐,依然啃不动北宋平夏城,反而叫宋军翻过手来拿下天都山。而在靖康之耻爆发前,北宋其实已经完全拿下横山要地,如果不是宋徽宗傻乎乎的要“联金灭辽”,西夏的灭国,恐怕就是不远的事。
因为作为一个西北割据政权,拥有凶悍战力和军工技术的西夏,经济成本毕竟有限,即使有强大技术,也无法做到大规模装备。除了装备最好的精锐外,大部分军队的装备水平,还是差得多。其战争支撑能力也很差。以抗金名将吴玠的说法,西夏士兵的战斗意志,其实也远远不如凶悍的金人。
以这个意义说,北宋受困于西夏,与其说是西夏太能打,不如说在西夏崛起的一个世纪里,北宋自己的战略失误太多,白白错失了太多机会。
但是西夏的精锐部队其实力绝不可能小觑,否则必然是自己吃亏!
西夏政权是从定难军节度使时期一脉相传的,而自北宋王朝建立时,其势力范围都不算大,但是就这么一个小不点,能够爆发出来的力量简直让人惊叹,五代中不乏对定难军用兵的,却都无功而返,而这个区域并不威胁到中原政权,故而五代大多对定难军都是拉拢,当然定难军也会出兵响应其归附的中原政权。
党项部族是全民皆兵的制度,族中的男丁除老弱外,都要承担作战任务,在危急情况下,老幼乃至于妇女也要参战。
到李元昊时,整理了党项部族军的军制,使得兵员征发更加规范。
当时党项部族以一家为一帐,以族帐为最小单位进行征派,男子在15岁到60岁称为丁,每家有两丁,则以其中强壮者为正兵,以另外一人为负赡 ,所谓正兵就是战斗兵,而负赡则是杂役,两人合称为一抄。
继续阅读
如果家里有四丁的话,则编为两抄,丁壮再多的话则称之为空丁。
由于李元昊发动对宋战争后,兵员急缺,党项部族军不足以应对战争,因此后来这一制度实际上推广到了全国民众,故而西夏实际上是全民兵役制的国家,在人口总额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动员出数额巨大的军队。
在军国体制下,西夏男丁大都愿意充当正军,平时训练的积极性很高,参战热情也很高。
西夏军兵大部分是不脱离生产的,平时为民,战时则为兵,而且其还要自备甲胄弓矢,连粮食也要自带。这就使得其养兵的成本大大降低,尤其相比当时的宋军来说。
这样的动员机制下,也并非没有缺点。如西夏军队的可持续作战能力并不强,同时军队的战斗力差异明显,整体战力难说很高。
比如其在对宋战争中,很难做到持久作战,而其针对建制宋军的围歼作战中,即便得手往往自身的损失也是极大的——但损失大,往往却能打赢。
这主要是夏军能集中相当多的兵力于一路,以十余万之众围攻宋军一两万人的机动精锐,即便自身的损失大,那么也能得手,宋仁宗时期对西夏作战的几次重大失利都是这样发生的。
康炯此时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