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带着小红花(3 / 4)

喳的看着老师展开在课桌上巨大的纸张,只可惜身高不够又不敢站起来怕被老师责骂,只好更加热烈的说个没完,趁着人多热闹的时间多多闲聊几句。当讲台上面对带笑意的老师将几张纸依次展示给台下的学生后,学生们的嘈杂声就更大了,几张纸上一张写了“排行榜”,下面还印着每个人的名字,另一张纸是一张纸的贴纸,满满的小红花。老师边将两张纸放回桌子上,边向台下满脸疑惑和兴奋的孩子们解释道:“从今天开始呢,我们班的数学课,就要实行小红花的奖励机制了!上课答对问题或者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考试进步的同学和成绩好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小红花。得到小红花之后呢,大家把自己的小红花贴到这张纸上自己名字所对应的一列,让我们最后看看,是谁拿到的小红花最多,谁就有机会得到奖状哦!”七八岁的孩童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机制,但对于奖励对于奖状都是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宋向文同村子的邻居程鸿,比宋向文大了两岁,但是因为程鸿是在十二月份出生的,只能晚一年上学,现在也在宋庄小学读二年级。而去年过年时,程鸿就带回家两张红彤彤的奖状,一张是“三好学生”一张是“学习标兵”。宋向文也曾去过程鸿家看到过被张贴在墙壁显眼位置上的奖状,回家告诉了妈妈刘二姐后,刘二姐就更加坚定自己的儿子跟着这个同村的哥哥玩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一定也能认真学习拿到奖状!而今天范老师说的意思,正正好好和奖状搭上了边,孩子们就更是兴奋了,毕竟在学校里,比的就是学习,虽然都知道孩童之间不该有或者应该尽量少出现比较之类,但是如果自己优秀,不仅是自己开心,自己的爸妈会更加开心,奖励自己一大包零食都是极有可能的。既然如此,谁会不想好好争取一下。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排行榜”的作用,在当堂课上就发挥了出来,范老师还没有将排行榜张贴在教室后面墙上黑板,就拿出了课本开始了今天的课程。今天的课程不难,孩子们还是继续学习个位数的加减法,范老师引用了小猴子吃橘子的例子,“小猴子有七个橘子,现在呢吃掉了四个,请问还有几个橘子?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伸出左手的五根手指,然后伸出右手的两根手指。是不是就七根了?那之后呢?把左手除去大拇指的四根手指弯曲,是不是就是吃掉的橘子了?那么各位同学,现在,小猴子还有几个橘子呢?举手回答!”

有了“排行榜”和小红花,孩子们的劲头十足,一双双小手刷刷刷地举了起来,就算是平日里上课不积极不主动的宋向文,也将手高高的举起来,等待着老师询问。最终,老师随机选择的学生大声的说出了“3个”之后。范老师的脸庞上面多了几分微笑,向着那个孩子竖起了大拇指,表扬到:“真不错!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而那个孩子,也是他们一年级一班第一个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带着自豪和喜悦,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仰着头认真的跟着范老师继续等待下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一节课后,范老师就奖励了三朵小红花,下课之后,老师将三个孩子叫到了讲台旁边,从大大的红色纸张上取下三朵小红花,分别贴到了三名学生的手背上。边贴着,边嘱咐道:“一会儿就找到你们的名字,贴在你们的名字对那个的位置好吗?”这三名孩子里面,两名男生,一名女生,没有宋向文,第一次回答问题时,宋向文兴致勃勃,觉得老师一定会叫他。而第二次,虽然老师第一次没有叫到宋向文,但依然高高的举起了小手,范老师还是没有选择他。到了第三次,宋向文就慢慢失去了兴致,举起来的手不再是高高的,只是用手肘立在桌子上,也不直,软软的举着。这可是宋向文第一次意识到在学校里不仅仅是玩闹,原来学习还是要排名次的。在幼儿园里的宋向文,从来不会因为学习和比不过别的小朋友而难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