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返京·御前奏对(一)(2 / 3)

“能保证新去江南的官员不会贪污,不会同流合污?”

“抛开江南、漕运、河道不提,单谈吏治,皇阿玛,您真觉得现下着手吏治整改,对大清社稷有利吗?”

接连四问,康熙内心震惊万分,没想到……高士奇他们没看出来,保成、保清未曾察觉,在外半年多的胤禛,却看懂了大局,明白他的纠结。

是啊,吏治败坏,朕不知道吗?朕当然知道,可朕能怎么办?吏治败坏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朝一代之过,乃是历朝历代都面临的难题。

朕登基以来,亲政、平三藩、三征噶尔丹、收台湾……离不开宗室勋贵、朝堂百官的支持,更离不开对各方势力的平衡与妥协。

他要举全国之力奠定大清万年社稷,就必得与各方势力周旋、你来我往,漕运、河道乃至吏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他想提拔新人,旧人就会乖乖退让?

他想出征粮草到位,就得供着漕运,否则漕粮不到位,让士兵们饿着肚子卖命?

他想南北尽臣服于大清统治,就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商贸等往来,离得开大运河?

他想满蒙汉一体,想让八旗与汉人认可大清统治,就得于朝堂建立满汉、文武平衡!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最初允许臣子借国库银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安抚臣子!

……

康熙沉思了良久,长叹一口气,说:“老四啊,也就是你,能明白朕的不易!可你要知道,朕虽是帝王,但也不是万能的。现下不是朕抓着江南、漕运和吏治不放,是有人推着朕不得不朝江南、向漕运、对吏治下手。”

别以为高士奇、李光地、明珠这仨老狐狸真“服软”了,人精明着呢!江南、国库那些事儿也许他们不干净,但绝不是大头,却被底下人拥着、逼着担责,谁心里能舒服?

他们表态、出主意,言明支持朕整顿吏治,实际上就是要清除底下那些跟地方、跟各派势力纠葛深的官员,顺带重得朕的信任。呸,一群老狐狸!

漕运、河道衙门的事儿上,他们如此上心,也是另有所图的——

他们虽位高权重,但漕运、河道贪污、勒索、糜烂等积累的大量钱财,压根不归他们而是被河道衙门、地方士绅给瓜分了。

支持朕开海运,想太多!他们不过是想有筹码与河道衙门、地方士绅对垒,进而在漕运这块“肥肉”上咬下一口。

信不信,一旦朕真的决定开海运,高士奇、李光地、明珠绝对改旗易帜,拿着前明那些前车之鉴来劝谏,不可重蹈覆辙,要么就拿祖宗规矩说事儿……哼,一群狗东西!

一句话,再君臣相得,在利益面前,也没半点作用!

”皇阿玛,儿子去江南一趟,得了样东西。”胤禛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册子,恭敬地递上前。

康熙略一看,大惊失色,又气的凭空怒斥,“这群狗东西,这群王八蛋,真把江南当做他们的后花园,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把朕,把大清律例当什么了!!!”

这竟是江南盐商的暗册之一,专门记录朝堂重臣索取的贿赂,以及盐商们帮他们做的那些腌臜事儿……

什么暗地里选秀,挑最好看的姑娘送入重臣榻上,什么截留贡品私底下送礼等比比皆是。

康熙如何不怒,如何不惊,就这上面记录的人名……这册子不亚于《百官行述》。

谁要是拿到这册子,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拿捏了百官的软肋,大清官场半数都得投鼠忌器!!!

转念一想,这样的册子,老四都没暗中留下,而是眼巴巴地送上来,这不正说明老四对朕、对大清大公无私吗?

瞬间,一扫对老四的猜忌与冷漠,亲自扶起胤禛,轻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