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难以保障沿黄百姓生产生活之需。
而为了使漕运不中断,漕运沿途还想方设法向运河调水,或者限制民间截取水源,加上河工贪腐成风,对基层百姓的危害不言而喻。
饶是漕运存在诸多问题,可由于漕运附带了太多利益因素,如大运河漕运的兴盛带动了运河沿线的繁荣,形成了“运河经济”——
沿线的一些转运中心、仓储中心成为重要城镇,漕运关系到无数人的生计。
一旦漕运中断或是出事,最惶恐的除了靠漕帮上供获利的地方官员、勋贵以外,还有大批以漕运谋取私利的派系官员——朝廷为保漕粮运输往往不计成本,不少官吏趁机牟取私利制造了机会。
正因为漕运中产生的各种腐败行为,都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各派系官员、勋贵等压根不愿意放手,更不会允许有人动“蛋糕”的,甚至想方设法地维持着落后的漕运方式。
所以,漕运、河道整顿,不仅仅是治水技术、手段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利益纠纷、政治斗争。
李光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漕运、河道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在告诉康熙,臣知道皇上头疼什么,臣愿与陛下一同理清漕运、河道背后的利益纠纷。
继续阅读
如此鲜明的立场,康熙内心火气直接灭了,拿下高士奇手上的折子随手放回御案上,又接过李光地端来的茶盏,抿了口茶,神色松缓许多。
看向三人的目光柔和多了,慢悠悠地问:“国库欠款追回,河工缺的银子,朕现在出得起,但朕不想再出了,卿等以为该如何为朕省下这笔开支?”
明珠连忙磕头:“回万岁,这笔开支目前不着急省。目前最迫切的,是彻底改制河道衙门,将那群蛀虫从漕运、河工上彻底剥离下来。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弱化漕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漕运的益处,给咱们留出时间,寻求新的运粮之法,进而彻底省下这笔开支。”
康熙点头,这话没错,漕运整顿非一朝一夕之功,想要一蹴而就,难于登天。
高士奇一边思索着明珠的话,一边小心翼翼地奏道:“取缔漕运最佳的法子就是海运,明朝中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呼吁将河运改为海运,如明成化二十三年礼部侍郎丘浚就力主海运,他指出:‘此策既行,果利多而害少,则兵食两足,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此诚万世之利也’。”
李光地接话,“但推行海运,最大的阻碍就是这群扒在漕运上吸血的蠹虫,想要清除他们,就得彻底把河道衙门翻个底朝天。”
“雍郡王借江南总督与河道总督对招,打杀几千河工,驱逐了闹事了河工头头,又用逃难的灾民取缔漕帮,实乃明智之举。”
“只时机不对,漕弊又过于顽固,那群蠹虫这才布局算计弹劾雍郡王,力求让您调走雍郡王,好继续从漕运谋利。”
康熙盯了会儿大清疆域地图,冷冷地说:“户部昨儿上折子,国库欠款追回后,现存库银有五千多万两,河工那点子事儿再折腾,也不过是百万两银子,朕本不想多事。
“老四整顿河工对大清社稷有利,但也引发了各方势力倾轧,朕这才彻底明白,于大清而言,现在的漕运如鸡肋,弃之可惜、用之无味,实在是……唉!”
明珠听到这里,趁机提议:“皇上,时转势移,雍郡王整顿漕运确实时机不对,但于咱们确实天赐良机。既明知有人布局算计雍郡王,何不将计就计,便以雍郡王去留,彻底吊出那群蠹虫,咱们只需顺藤摸瓜,就能连根拔起。”
康熙一惊,忙问:“噢,你说说看。”
明珠看向一旁跪着的赵御史,拿起几份弹劾折子,问:“敢问赵御史,这些弹劾折子可是言官或是都察院御史上书?”
赵御史眼都没抬,啐了他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