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屯垦改地——汪应蛟(2 / 2)

此饶给,无旱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这一建议得到了工部尚书杨一魁和神宗的称许。

只是后因神宗去世,明王朝走向衰落,使他的建议未能实现,但汪应蛟利用“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之变河北为江南的设想,不失为一个宏远规划。不久,汪应蛟辞官归婺源故里。在居家的十九年里,他曾捐俸置义田五十亩,建“正经堂”,修“三贤祠”并讲学其中。

光宗即位,汪应蛟复起任南京兵部尚书。当时,东西战事又起,朝廷骤加赋银数百万,汪应蛟急上疏力诫,并列上十八个爱养民众得民心的事例,汪应蛟的上疏得到熹宗的嘉奖与采纳,加赋计划为之取消。接着,熊廷弼奏议加征饷银1200万两,用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开支,也被汪应蛟上疏阻止。

汪应蛟为人,忠诚正直有节操,把国当作自己的家,谨慎地收支、杜绝浪费,国家经济依仗他。皇帝的保姆客氏对墓地的要求超过了制度,汪应蛟坚持不给,于是得罪了皇帝,恰逢有人说他年老不能干事,他坚持请求退休,下诏加太子少保,用传车送回乡。辞别皇上,上疏陈述圣人的学说,引用宋代儒者的话,劝告戒备宦官、宫中妇女.很久以后,死在家中。汪应蛟为学主张诚敬,他做官居家、推辞接受全以道义作为标准,退居乡里后,谢绝世俗事务,常穿着粗麻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