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说,天轨连城的建筑是活的,因为每隔12小时,不同功能的建筑会根据阵列设计交替“呼吸”——
一部分建筑外墙上,纳米水波会有规律地荡漾、泛起涟漪,另一些建筑外墙的鳞片状结构,会在夜晚张开,仿佛吸收着月光。
实际上,搭载了纳米外墙的建筑,是在感知城市环境、季风情况,捕捉天气信息,以在接下来的12小时调节城市温度、热岛效应,梳理气压;
搭载鳞片状城市调节模块的建筑,则通过“鳞片”下的微型气象站喷出携带负离子的空气清新剂,同时释放特定频率的次声波,对行道树的光合作用进行辅助刺激,并修剪植被形状。
而随着城市的不断生长,市民之间,也慢慢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有趣的文化元素。
当末世被终结,生计问题被彻底解决,个体与城市发展被高度统一,这座城市的科技与人文领域,出现了连陆明自己都无可想象的变化:
年幼的孩子会给城市中一条条轨道进行编号,通过机械单元的统计,争论着哪一条轨道“最厉害”,甚至形成了某种奇怪的“最强轨道竞争大赛”;
黄昏时分,当夕阳将街道染成琥珀色,刚下课的男孩女孩,会把脸颊贴在站台的立柱上,那是学生之间流传的新都市传说——如果时间正确,你会听到那些轨道一面生长,一面歌唱,或者碎碎念;
喜欢音乐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在午夜时分安静地走过街道,采撷记录纳米材料与钢铁鳞片波动、翻转的声音,再从这些频率中解码出风穿过竹林、冰川碎裂、鲸鱼歌唱般的回响,压制成《钢铁韵律》的唱片,悄悄流传;
富有艺术细胞的人则默默收集建筑下方,那些沿着墙角散落的纳米机械,被使用机械单元重新编译,让它们生长成五颜六色、充满数学韵律美的硅基珊瑚,然后在周末举办“纳米生命之歌”的免费展览……
在天轨连城,人不再是钢铁丛林中无意义的蚂蚁,而是与智能生态共同进化的细胞。每一次自动轨道的延伸,每一台民用机械单元与人类适配,都在悄无声息地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所未有的方向发展。
但,只有极少数观察力十分敏锐,思考冗余足够的人,以及那些有足够权限的技术员和军人,才能在日复一日,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在这座宛如活物般不停生长、变革的城市的种种细节与规划路径之下,看到一些东西。
这座城市的主宰,或者说,人类这个物种的领路者,那个人的种种作为和命令,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向性——
让人类大踏步拥抱新技术,让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文明伦理,全都为生产力变革服务,抓住末世后难得的窗口期与空白期,让整个种族的智力、知识、体魄甚至力量,快速提升,甚至直指星海。
仿佛安逸的时光即将结束,明日风高浪急。
没人知道,那个宛若超人的少年究竟在担忧什么,他又因何有着如此沉稳又坚定的进步主义原则。
但人们选择相信他。
……
海睿明走出自己的住所,坐在街道上。
时值春末,天光宜人。
这是一条整洁干净的街市,人形单元已经在凌晨完成了一次清理,每一块地砖都整洁如新。
人工繁育的榕树作为行道树组成华丽的伞盖,从路旁的建筑边缘不规则地生长出来,晨光从树叶的缝隙洒落,铺陈成细腻的金光。
海睿明习惯性观察着往来市民脸上轻松愉快的表情,观察着他们交谈、问好,以及与机械单元的有趣互动,嘴角微微上扬。
他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深呼吸一下。
他的衣服上是宜人的薰衣草味道,这时他的机械单元昨晚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