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重点产业发展好了,把产业链上下游打通起来,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张勤民不想搞产业,本来人家东矿化工要落地的,他不当回事,现在呢?人家在庭南省,每年交税6亿,这种企业哪里去找?”
杨琼笑了笑,摇了摇头。
沈冬辉叹了一声道,“不是我唯GDP论,而是经济不发展,社会问题会更严重。一个地方好不好,老百姓会用脚投票。可能我自己对渤江有感情吧,看到现在这么萧条的样子,我平时都不会去。造了那么多房子,可是没有产业,没有增加就业,没有人的城市,那叫鬼城。”
杨琼听了,也叹息了一声。
沈冬辉看看杨琼,说,“现在这个,我看更不好。前阵子宋修和来看我,聊起渤江。听说周善民给他案头上报了专报,说是要推进科技创新,我看了那份专报,只能说,文章很漂亮,但估计没法落地。”
叶墨珲抬头看了看杨琼,杨琼见过叶墨珲两次,一次是在党政干部大会上,会后都没来得及介绍。
第二次,则是他从周善民这里谈话出来,黎沐风陪着去的,但因为她当时也急着去开会,没怎么说上话。
今天,在沈冬辉这里,算是第一次深谈。
沈冬辉这些话一说,瞿斌和杨琼都是互相看看。
瞿斌对叶墨珲道,“杨书记是沈书记一手培养起来的人,她其实很懂产业。”
杨琼拍了拍瞿斌道,“你可是我师兄,你比我更专业。”
瞿斌道,“兆荡区这几年发展,也有墨珲父亲之前打下的基础,当年沈书记不也说过么?煦铤书记有思路,有办法。”
杨琼想起往事,笑道,“当年我在合闵区,当区委办主任。”
沈冬辉道,“叶家家风好啊,我印象很深刻。你爷爷那时候来调研,他没带随行人员,也没带司机,自己跑我们当时一个专门造汽车零件轴承的厂子里去了,没打招呼,没任何通知,一个人去厂里和工人聊了一上午。等那个厂长得到消息,通知我们,我们再赶到的时候,他已经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了。他们那一代领导干部的作风,真的不一样,我一直对他很钦佩。”
叶墨珲道,“所以我爷爷让我到区里来,也是希望我踏踏实实干点事。”
瞿斌道,“墨珲一看就是实干派。”
这话就纯属吹捧了,叶墨珲就当是真话听了,其实也知道,若不是叶儒平孙子的身份,又怎配和这些领导坐在一起说话?
但现在他得担起责任,至少做一天和尚,就得准时地撞一天钟。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今这形势,要无过其实都挺难的。
昨天听了卞祖德的一肚子苦水,他也已经有觉悟了,这活难干。
沈冬辉虽然退了,但工作经验丰富,倒是给他指点不少。
他从一带一路说到中部崛起,说的都是如何围绕这些国家战略搞本地的经济,不少看法很务实,也很实际,并不是空谈。
他说产业空心化才是现在很多区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渤江是有工业基础的,不用另起一套,原本就是做汽车工业的,无非是补齐现在产业链条的短板。
他说,如果能落地一到两个重点产业项目,那就更好了。
从现有格局看,中部汽车城,渤江是不可能了,但是不少新能源汽车配件制造商,落户在渤江。
可以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上挖潜,节约企业成本。
或者是下游做配件组装,也可以增加企业粘性。
他让叶墨珲找一个小一点,可操作的切口去做。
“你在任时间,我倒觉得未必会长。一个人在任上,往大了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往小了说,官场三昧,别的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