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田地的同时,宋清明还让他们同步进行育秧苗。
育秧苗很简单。
总的来说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个就是诱芽。
首先利用风扇车筛选出的饱满的谷子作为谷种,将谷种用水浸泡一晚后,然后用布袋装起来,放在温暖的地方,然后等发芽。
因为可能会出现倒春寒这种情况,所以宋清明建议他们放在灶口前,或是放在有炕的房间,这样温度比较合适,出芽率也比较高。
第二个就是育苗。
将已经发芽的谷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洒在提前准备好的田地上面。这块地不需要很大,一小块就可以了。
宋清明让他们找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然后引水进来,将其弄成泥糊,接着就将谷种撒上去即可。
都说春雨贵如油。
经过一场春雨的滋润,秧苗都变得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为了让秧苗生长得更好,也为了预防倒春寒,所以宋清明让大家利用稻草编织成一个个草席子,然后用石头垒起,架空盖着,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宋清明知道这个虽然这样没有前世那种塑料薄膜那么保温,但也好过没有,毕竟要因地制宜。
在秧苗生长的过程中还需要时不时观察一下,看看是否缺水,若是缺水,那就需要进行浇水了,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会影响其生长的。
所以宋清明又发明了一个工具。
水壶。
此水壶并不是我们平时喝水的水壶,而是那种浇水用的水壶。
这个水壶的前段就好像一个喷头一样,只要将其倾倒一下,就会有水流出。
水势很平缓,也很均匀,对秧苗的伤害也是很少。
有了这个水壶以后,大家浇水就方便也容易了很多。
因为之前都是用水瓢的。这个可考验手劲了和技巧了,如果一个不注意,一瓢水下去,秧苗就折损了很多。
.....
在育秧苗的同时,宋清明也开始种红薯了,因为目前的红薯和红薯藤的量是满足不了石河村的需求的。
经过统计,现在石河村每家每户都要种至少三亩地的红薯,所以要很多苗。
所以他要尽快种红薯,等长出新藤了,拿可以剪来继续插种。
宋清明和宋健几人将存放在地窖里面的三千斤红薯以及红薯藤都拿出来了。
经过一个冬季的存放,加上天气的回暖,红薯都发芽了,宋清明看到后不觉得这是件坏事,反而觉得是件好事。
他请来村里几个婶子帮忙切红薯。
“各位婶子看好了哈,这就是红薯的芽点,我们要小心将这个芽点切出来,一个红薯有好几个芽点,大家小心一点切哈。”宋清明拿了一个红薯,示范了一下如何切芽点。
如果放在前世,他可是整个红薯就拿来种在地上了,不会像这样切来切去的。
但现在量不够,而且好不容易才种出来,他不想浪费,所以就采用切芽点来种植,这样一个红薯就能切很多个出来,种很多株了。
大家听到后,都按照宋清明吩咐,都纷纷切了起来。
除了切红薯,宋清明还让另外阿令哥婶子剪红薯藤,但因为放了一个冬季,很多红薯藤都枯萎了,没有活力了。
所以宋清明和宋健两个人先将那些坏掉的红薯藤挑出来,还有活力的,就让那两个婶子剪成一段段的,当然,也不是乱剪的,宋清明也是有教如何看着芽点来的,要保证剪出来的红薯藤每一段都至少有一个芽点。
至于那些坏点的红薯以及红薯藤,都让宋健拿去剁碎煮熟喂猪了。
年后,宋健在蔡屠夫那里买了十头小猪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