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晚年对功臣的诛戮,并未触动武人的根本地位和种种特权。他杀的只是一些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高级将领。
高皇帝的手上,文臣如同犬马,不光是解缙一个人这么觉得,其他用事的文官心中,大抵都是这么个想法。而建文帝即位以来,一改右武轻文之策,“归重左班”,着力提高文臣的地位。他不仅升高六部尚书的品秩,赐文臣谥号,而且大开科举,重立国朝以进士为正途出身的官场原则,这对在洪武的高压政治里幸存的文臣,不啻于是天降的甘霖。
而与此相反的是武将勋贵们,因为文臣地位的提高势必使他们的权益受到抑制。他们对建文新政的不满是必然的,这就是为什么燕王靖难,很多将领临阵投敌,半推半就,或者不战而溃,甘心虏缚,这些人还多得是都督指挥使。
而相比于武将,文臣的气节实在令人赞叹——仅北平所属郡县官吏,并不是都像郭资、吕震、墨麟一般选择投效燕王,有二百九十一人选择弃官而去,或者死难,他们拒绝与燕王合作。许多人慷慨就戮,用就义者自己的话说,是“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除了要尽那点君臣节义外,主要的就是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们宁肯为建文新政殉身,也不愿再回到洪武式的暴政之下去。
就像张昭华身边的含冬含霜一样,原先在宫廷之中,规矩严苛,张昭华见到的她们,就像木偶一般,跟她到了北平,似乎才有了生气,就像是被风刀霜刃欺凌过的花朵,见到一点温煦的阳光,就奋不顾身一般。
张昭华不自觉地涌上了一点泪来,她也不知道这眼泪是为谁流的,只是很快散去了,道:“一点点恩义,就足以让你们舍生忘死了吗?”
“这一点点恩义,万千难求,足以令人感遇忘身,”王度道:“难道还不够吗?”
“建文帝只不过抬高你们,打压武臣罢了!”张昭华道:“他没有手段平衡文臣武将之间越来越凸出的矛盾,若他有唐宗宋祖一般的能耐,如何会酿出靖难的兵祸来!”
靖难之役是革新与守旧之间的斗争,以燕王和军人集团为一方,他们极力维护祖制;以建文帝和文臣集团为一方,他们要推行新政,一方要保持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则希望较多地参与政权,变更旧制,这就是这场斗争的实质。
“高皇帝专意右武,而新帝专意右文,”张昭华道:“文武之间,只有和平演变的过度,没有说一年之内,一蹴而就的。你们心甘情愿地为他殉身,殊不知任是何人坐了那个位置,都会逐渐提高左班文臣的地位,而手段却不知道要比他高明多少!他闯了这样大的祸,后果却叫你们背负了!睁眼看看吧,你们忠贞的君王,实际上是个什么都不懂、还自以为是的毛头小子罢了!一点点的恩义,就收拢了被高皇帝磋磨的士人之心!”
“那又如何?”王度擦掉了笑出来的眼泪,道:“吾道一以贯之。”
张昭华道:“你是什么道?忠君之道吗?你也是孔子门徒,说起来根本没有参悟孔门的道理!”
“我倒要洗耳恭听,”王度眼里也露出了戏谑的神色:“要听听世子妃的高见大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