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章三寸不烂之舌(4 / 5)

声:还是无功而返啊

高原:我还以为这次孙大人出面能十拿九稳了呢

元奎:这个靖源先生有点不知敬啊,我看不如请别人吧还非得可一棵树上吊死啊

李炀:不不元奎阿兰书院一定要请靖源先生来教书

元奎一脸的不解:为啥啊

李炀:靖源先生能不为财为名所动这样的人肯定错不了,为人师者必德才兼备方可育出博学多才之士,为师者有才无德纵使风华绝代也只会误人子弟,学识易修德难贪腐之势恃强凌弱之人其根在无德,这就是我为什么非要请靖源先生到书院教书的原因

元奎:可人家不是不来吗

李炀:他不来我就天天磨他

靖源先生不为名利所动那我只能试试義了,第二天李炀准备了一些礼物和一只鱼竿来到靖源先生家中,这回靖源先生还是没在家跑长谭湖钓鱼去了,李炀捧着两匹棉布两匹绸缎一盒胭脂还有几盒茶叶便进了院子,听到外面有动静师娘从屋子里走了出来,由于之前来过两趟师娘对他也就不陌生了

当李炀把礼物放到门口时,师娘赶紧将礼物拿起塞进我的怀中:哎呀你这是干什么快把东西拿回去

李炀再一次将礼物放到了门口:师娘这是学生的一份心意还望您能笑纳,师娘若是嫌这些东西不好学生在去准备一些就是了

师娘:不不挺好的有道是无功不受禄,你三番两次来找我家老头子是有什么事吗

李炀轻叹一声:师娘学生不才办了一间书院,学生想请靖源先生到阿兰书院去教书,当书院的院长每月给先生5两银子得月饷

师娘听闻一脸的惊讶:一个月能给那么多钱啊

李炀:多也没用靖源先生不去啊,师娘学生是真心实意的想请先生到书院教书

师娘:你的书院在那

李炀:书院在台州北部的阿兰县

师娘:哦倒是挺远的啊

李炀看了一眼茅草屋轻叹一声:以靖源先生的才华,本该和师娘过得更好一些可惜天不遂人愿啊,师娘您能帮学生劝一劝先生吗

师娘:关键去了我们住哪啊

李炀:师娘不必担心,学生会为您和先生准备好住的地方

师娘:我家那老头子倔的很,我试试看吧

李炀一听这事游戏赶紧拱手道谢:那真是太好了,学生先谢过师娘了

师娘:我只能帮你劝劝,这事能成与否你还得去找我家老头子

于是李炀来到了靖源先生平日里钓鱼的那片芦苇荡,他在靖源先生旁边挺多也就10米的地方,用脚踩平一片芦苇打了一个钓鱼用的窝着,随后把草席往地上一铺捡起一个y形木棍就把鱼竿给架上了

李炀把鞋一脱便侧卧在草席之上光着脚丫翘起了二郎腿,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拿起酒壶小酌了一口,此时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脱俗得儒雅大家,这引起了靖源先生对他的注意

一连盯了两天靖源发现李炀钓鱼竟然不用鱼钩,钓鱼不用鱼钩那能掉上来鱼吗,小孩都知道的事你这么大得人不应该不知道啊,当李炀拿起鱼竿时靖源故意装作累了站起来直直腰,其实目光一直盯着李炀的鱼竿上,他钓鱼怎么就给鱼线季个扣子连鱼饵都不放呢

等靖源坐下来看着眼前的湖面他是怎么也想不明白,而这时李炀拿起酒壶对着湖面便喝了一口,随后他握着酒壶悠闲的将双手背与身后任轻风吹过,头发和衣襟顺着风刮的方向微微摆动

李炀便读了一首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天河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乱世封候非我意只愿国泰风波平

靖源听闻不仅赞叹道好诗真是好诗啊,想不到他这般年纪竟会有如此的境地,万里多悲百年多病短短几句写进千古忧愁,不求功名于身只希望国泰民安这份胸襟另人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