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核磁检测初代机(就一章,4000字~)(3 / 4)

不到好处似的……要不咱们换换?”

唐朝阳见二人已经讨论完毕了,甚至茶几上还写下一堆草稿纸,便站起身拉着姜易回头就走,只留下一句话:“中午了,睡吧,梦里啥都有!”

崔明君哭笑不得,这唐朝阳堂堂一个大院长,护犊子护的别人看了都渗牙,就怕自家学生被拐带跑了,当老师当得都魔怔了。

接下来的时间,姜易就是生物学院和物理学院两头跑,若非唐朝阳喊的他勤快,时不时还要到实验室溜达一圈,他都想住到物理学院了。

实在是核磁共振技术的第一大阶段磁体设计部分,这个过程就让人大挠其头,最开始就把一群高智商人群给愁坏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根本出就是磁体,没有稳定的、高精度的、强大的静态磁场,核磁共振其他方面就是空中楼阁。

而眼前做实验没那么多经费,即便两院都出资了,可也不能胡来,只能用普通电磁体。

这玩意儿需要强大而稳定的直流电来供能,费电就不说了,仅是前期想让磁场稳定就需要提前预热好几个小时,并且还要设计一套冷热交换器。

除非是超导体,其余任何的物体导电都会产生热量,若是没能冷却了线圈,别说检测人体了,预热阶段就能烧毁磁体。

在设计好磁体部分后,就是补偿线圈的设计和调整。

补偿线圈也叫矫正线圈,它的作用是补偿磁体主磁场线圈的,使仪器产生的静磁场接近理想状态下的均匀磁场,如此才能更准确的得到氢质子共振状态,进而成像。

这玩意儿太繁复了,不得已,姜易在崔明君和一群物理学院的尖端人才面前有展露出自己的计算机能力。

专门为此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用计算机来辅助计磁场均匀度。

然后是射频线圈,它和主磁场相互垂直,尽可能的在人体形成均匀的射频场。

它的作用就是照射人体内的氢原子,从而产生共振。

射频线圈分两种,一种是发射电磁波,一种接收电磁波。

发射线圈的设计相比较而言,要简单许多,可接收线圈就麻烦了,好在现阶段只是设计简单的人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比如说手臂成像。

要知道人体的病变部分多的去了,这就需要相应的接受线圈,脑袋的,五脏的,骨髓的,神经的,眼球的,大脑的,这需要各式各样的接受线圈,用来提高转换效率和图像质量。

而第二大阶段的任务就是磁共振波谱仪的设计。

这个……好说,为什么?因为物理学院,尤其是量子物理专业的很多仪器可以拿过来用,一点小麻烦是需要重新设计下大小和配置。

共振波谱仪是量子物理学中常用到的仪器,用以测量和接受微观粒子的各类信号,这方面姜易处于学习阶段,暂时放下手中的活和物理学院的师长们狠狠补充了一番见识。

第三大阶段的任务是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技术。

这又是个大头!

从磁共振波谱仪中接收到的共振信号首先需要变换为数字量,在利用空间编码技术对人体空间内共振质子的点阵进行计算……

这又用到了列阵处理,典型的高深计算机专业知识!

就在物理学院一种人才挠头,打算找计算机系的大佬来帮忙的时候,姜易打算发扬风格,能省一点是一点,毕竟再邀请别人来还得多花钱不是。

结果,都不同自荐,崔明君就一摆手道:“姜易你上手吧,给你多捞点外快的机会。”

其他人都迷了:你不是一个生物学的天才吗?怎么还跨界到了计算机,这风马牛不相及啊。

他也不负众望,历史一个多星期,把列阵处理机的编码程序给做了出来,崔明君笑呵呵的打开科研目录,在其中几下一笔。

姜易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