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汉字注音(3 / 4)

字一个字的慢慢学习了。

这样速度自然慢的多。

但是现在让他提出拼音,而且还是成熟的拼音,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路明远又不是神仙,既能能发明农用工具,又能学好教好数学,还能凭空创造拼音?

路明远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现在的识字效率确实低了一点。也到了该改进的时候了。

想到此处,路明远咋摸了下嘴,这才道:

“我对这个没什么特别的研究。不过我可以给你分析一下。

最早呢,我们的祖先教人识字的时候都是一个一个去教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口口相传’。

但是口口相传的缺点很明显,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很容易错读、误读。

一旦错读、误读,如果再交给后代,那就很容易导致交流不畅。甚至十里八乡不同音。

之后呢,我们的祖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对文字进行了各种归类。

有根据字形的,有根据字音的,有根据声调的。

现在呢,咱们的字典就是先根据字形,也就是偏旁部首来划分,之后就是四个声调,等到了具体的字,再给其注音。

说到注音呢,首先就是譬况法。

它是用描述性语言来说明文字的读音情况。

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怎么区分呢?”

说到这里,路明远停了一下,将目光看向了景致。

景致闻言,思索了片刻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也就是说通过靠读音的长短就可以区分这两个字的不同意思。”

“对!”

路明远赞叹的点了点头。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注音法。只能大概的说明某个字的发音情况。

而且呢,之后为了简化读音,简化识字的难度,这个长短音呢,也已经被淘汰掉了。现在已经不用了。

譬况法之后呢,就出现了真正的注音,读若法、直音法,还有我们现在正在大规模应用的反切法,也叫做切音。”

关于之后的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景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读若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比如《说文》有言:“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珣,读若宣”。

这种其实也很不准确。

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

如“诞,音但”,“中,音忠”。

这种方法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注音。其优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某个字没有同音字,比如“丢”,此时自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为其注音。

再一个,如果这个字有同音字,但是被当做注音的字可能会比注音的字更难认、难懂。比如用“嚭”注“仳”。

以上说的都是同音同调的注音。

其实还有一种类似于直音法的注音方法,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比如“刀:到平声”。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将“到”字的声调改变,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这种注音法呢,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最后一种呢,就是景致最熟悉的,也是最常用的注音法了——反切法,又名反音、切音。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上字取其声部,反切下字,取其韵部和声调。

如:东,德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