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的饮食问题……小圣贤庄的人不清楚,反正人没饿死渴死就行。
小圣贤庄朱红色的三开正门,在今天也难得的全部打开了。
正门一道迎贵客,二道迎大夫,三道迎君王。
其中诸侯和天子都算是君王的行列,而扶苏是公子,如果分封的话,理论上一定会成为一方诸侯,所以享受的也是诸侯的待遇。
大开的门扉前,伏念等人身后这段空间里,则站着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六行六列儒家弟子。
六行六列,三十六人,有年长者,有年少者,每个人都穿着特殊的制服,手里还都拿着两样东西。
左手上的是一根鲜红色的棒状物体,那是一种乐器,形状近似笛子,叫做龠。
右手上的则是绑在同样鲜红色的棒子上的褐色野雉长羽,也可以叫雉翟。
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儒家弟子这副扮相,一定是要跳八佾舞。
八佾舞,是周王朝礼乐制度下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被视为对‘礼’,最完美的诠释。
正规的八佾舞,是祭祀之舞,舞者不仅要身穿制式礼服,而且一半是男子手执盾、戚,一半是女子手执雉翟、龠。
但小圣贤庄没有女弟子,所以只有男人。
而八佾舞用于迎接贵宾时,也不适合再用盾、戚这类战场兵器,所以只需要拿雉翟和龠。
同时,八佾舞和小圣贤庄的门一样,也是看人下菜碟。
按规制,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如果来的是嬴政,迎接他的就是满编的八行八列六十四人,扶苏的话,就只有六乘六的缩水版了。
当然,如果是士那个级别,就只有可怜的二乘二。
怎么说呢……八佾舞是完全按照舞谱表演的,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无快慢之分,是纯礼仪的祭祀舞蹈。
这种舞蹈,人越多看起来才越漂亮,四个人跳的话,就很吊诡。
从一大早就挺直腰背站在大门口等着,伏念等人还好,一身武功傍身,站一天也能气不喘脸不红,但是那些儒家弟子就有点撑不住了,时不时就有个别人会有点小动作,动动肩,扭扭腰什么的。
这时,一名骑兵纵马狂奔而来,扬起一路尘埃,到大门口附近勒马急停,高声呼喊道:
“公子殿下已在一里!”
从扶苏自将军府出来,就不断的有传令兵上山精准报点,基本上每进一里就会报一次。
看起来没什么用,其实……还真的有点用。
一方面,能提醒儒家这边该做好准备了。
另一方面,就是给后边站着的三十六个人一点盼头。
一眼望不到头的等下去可太折磨人了,而且越是体力不支就越容易被心态影响到肉体。
就像现在,听到扶苏终于要到了的消息,所有人都是精神一震,站姿瞬间就又标准了。
伏念等人也屏气凝神,准备迎接扶苏的到来。
一里的距离,对于马车来说转瞬即逝。
很快,扶苏的车队就出现在了山道的另一端,映入儒家众人的眼中。
这一次扶苏访问小圣贤庄的车队规模,要比之前李斯来访时大得多,主要是周围的卫队人数众多。
马车的话,一共五辆。
相国李斯一辆马车,中车府令赵高一辆马车,楚地贤者南公一辆,名家公孙玲珑一辆,以及公子扶苏一辆——这一次的重要人物都没有合坐一辆马车,毕竟更正式。
其中李斯等人,都算是先头部队,负责和儒家先一步交接,而扶苏还要落在后面,稍远一点。
车队最前方开路者,并非是扶苏的卫队,而是六个妖娆诡异的身影——罗网六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