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大儒后人(3 / 3)

儒神在上 秋风揽明月 3625 字 2022-01-18

种文胆,哪怕他们感悟了第二种道,也无法凝聚相应的文胆。

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文气或者才气,不足以支撑他凝聚第二种文胆。

因此,哪怕这些二次甚至三次进来的秀才,也都是有针对性的去凝聚新的文胆。

而不是随便凝聚一个文胆。

当然。

这些人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奢求着去凝聚传闻之中的五常文胆。

五常文胆作为至高文胆,哪是那么容易凝聚成功的?

哪怕在这种文胆所在的地方悟道,也不一定能够感悟出来五常文胆所蕴含的大道至理。

而就算感悟出来了五常文胆的大道至理。

文气能够支持自己凝聚这种文胆吗?

才气能够支持自己凝聚这种文胆吗?

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对这种文胆倒是颇为感兴趣!”。一名秀才说道。

“我对这种文胆同样比较感兴趣!”。另外一名秀才开口说道。

对这种文胆感兴趣的秀才赶紧去领悟,凝聚这种文胆,其余人则是在一旁等待着。

在那二人成功的凝聚了这种文胆之后,一行人则是继续出发前去寻找新的道去了。

苏毅自然不清楚这些事情,苏毅现在凝聚了义之文胆,礼之文胆,信之文胆。

五常文胆之中的仁之文胆,智之文胆,则是未能领悟。

所以苏毅尝试着感悟仁之道与智之道。

若是能够找到仁之道与智之道所在的地方。

那么。

到时候凝聚仁之道,智之道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五常圣道,全部凝聚而成,五常文胆循环不息,可以想象到时候苏毅的文胆将会何等的恐怖。

简直能够压制天下间所有的文胆。

除非对方也如苏毅一样能够凝聚出五常文胆,否则的话,都要被苏毅压制。

没有多久,苏毅便感应到了圣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对待事物的态度要诚实,内不自诬,外不自欺,也不以华丽的语言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以欺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听到”这道圣言之后,苏毅的精神不由猛然一震。

这是孔子对于“智”的描写,他成功的感悟到了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