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个人是按照传统宇航员那么训练了,其余的都是直接从造火箭、造卫星、计算机方面的专家里找出来的,然后经过一些训练就送上了太空制造中心。
这里边有一半的领航者“宇航员”,他们的训练比国家队的太空工程师训练还简单。
当然,这里说的是太空技能方面的训练,工程专业方面的技能可是一点都不逊色国家队的。
之所以这么简单就让他们上来了,那是因为领航者的空间站不同于传统的空间站,它更适宜人类活动。
日常行动方面,目标不怎么精确的,直接飘过去就行了,目标精确的,那就需要打开电磁鞋,吸附在金属地板上一步一步的走过去了。
而为了更好的让这三十名太空工程师在太空生活和工作,领航者特意加了一个中型环舱。
领航者还是第一次制造中型模拟重力环舱,虽然小型环舱已经有成功的例子了,但是这个中型环舱上来,还是带了一定的试验形式。
实验结果:良好!
这个中型环舱就是太空工程师的生活区域,休息、餐厅、锻炼、娱乐、洗漱等等,都在这里,它可以0.52g的模拟重力,还算不错。
它最多可以住进50人。
这个数量怎么说呢,对于工业区来说属实有点多,本来国际空间站的地方也不小,但它的常驻基本也是三个人,只有在交接的时候才会有六七个人这样子。
之所以搞这么少的人,一是因为要考虑消耗,人多了物资的消耗肯定快,那时候也没有能力一个星期往空间站送一趟物资。
太贵了,玩不起。
二就是要考虑宇航员的精神状态。
国际空间站看起来不小,其实大多数都是不能住人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和固定它们的桁架,能住人的空间也只有那几节加压舱室。
看起来三四米的直径,但是因为要加装很多实验设备和护甲,所以里边的活动空间是很窄小的,三个人正好,人多了肯定挤。
本来太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大,如果宇航员还因为拥挤的情况影响到精神状态,然后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那可就糟糕了。
天庭的工业区敢这么玩,就是因为它的加压空间是实打实的大,并且各方面的技术都先进。
工业区都是十几米的模块直径,维修舱空间那叫一个大,几十个人在里边翻跟头都可以谁也不碰谁。
就是往里边装了需要维修的卫星,连装三颗,工程师们依然可以轻松的围着它们进行自己的工作。
制造中心的直径比维修舱还大,但是它里边可不是空荡的,因为要分类、熔炼、制造和储存一些东西,所以它里边是搞了分舱的。
不过十几米的直径也够折腾了,有需要的地方自然大点,不需要装设备的地方单单过道也有两米高,宇航员穿着电磁鞋“哐哐哐”的走在里边丝毫不显拥挤。
尤其是中型环舱,这是宇航员休息的法宝,0.5g模拟的重力自然赶不上地球的重力,但在太空里已经很好了。<不会像月球和火星重力那么飘,也不会像地球重力那么重,除了平时要比在地球上多锻炼一会,减少钙质和肌肉的流失,好像比地球重力还好。
压迫感不强,也不容易被重力压完了腰。
又因为轨道穿梭机的出现,一天往空间站运送一次补给都没事。
更别说实际算下来,差不多一周运送一次补给就够了,所以人多就不怕了。
哪怕稍微贵一点,但是制造中心、维修舱和燃料加注站也能成倍的把这些钱赚回来了,它们运转起来产生的效益,那可是相当惊人的。
现在三十个人就代表没到达居住极限,模拟重力舱还能装二十个人,而这二十个人是为大型模拟重力环舱准备的。
大型的重力环舱就没办法一体成